"/>
產品目錄
  • 細胞培養進口血清
    進口胎牛血清
    進口新生牛血清
    進口豬血清
    馬血清
  • 支原體檢測盒及標準品
    常規PCR檢測試劑盒
    熒光定量PCR檢測(qPCR法)
    支原體DNA提取
    靈敏度標準品(方法驗證用)
    特異性標準品(方法驗證用)
    PCR定量標準品(可用于方法驗證)
  • 支原體祛除試劑
    細胞中支原體祛除
    環境支原體祛除
    水槽支原體祛除
  • 干細胞培養基
  • DNA/RNA污染祛除
    DNA/RNA污染祛除試劑
    DNA污染監測
  • RNA病毒研究試劑
    RNA病毒檢測試劑盒
    病毒RNA提取
  • PCR儀器及配套產品
    DNA污染監測祛除
    PCR/qPCR儀性能檢查
    PCR試劑
    PCR試劑盒
    PCR預混液(凍干粉)
    熱啟動聚合酶MB Taq DNA
  • 微生物PCR檢測
    食品檢測類產品
    食品微生物檢測
    細菌PCR檢測
歡迎來到 威正翔禹|締一生物官方網站|咨詢熱線:400-166-8600
咨詢熱線
400-166-8600

產品目錄
  • 細胞培養進口血清
    進口胎牛血清
    進口新生牛血清
    進口豬血清
    馬血清
  • 支原體檢測盒及標準品
    常規PCR檢測試劑盒
    熒光定量PCR檢測(qPCR法)
    支原體DNA提取
    靈敏度標準品(方法驗證用)
    特異性標準品(方法驗證用)
    PCR定量標準品(可用于方法驗證)
  • 支原體祛除試劑
    細胞中支原體祛除
    環境支原體祛除
    水槽支原體祛除
  • 干細胞培養基
  • DNA/RNA污染祛除
    DNA/RNA污染祛除試劑
    DNA污染監測
  • RNA病毒研究試劑
    RNA病毒檢測試劑盒
    病毒RNA提取
  • PCR儀器及配套產品
    DNA污染監測祛除
    PCR/qPCR儀性能檢查
    PCR試劑
    PCR試劑盒
    PCR預混液(凍干粉)
    熱啟動聚合酶MB Taq DNA
  • 微生物PCR檢測
    食品檢測類產品
    食品微生物檢測
    細菌PCR檢測

吃飯不要太快,當心代謝綜合征

2017-11-22 11:21來源:生物360

新研究表明,吃東西太快會導致長胖甚至會引發心臟問題,所以下次吃飯的時候還請花更多時間來享受。

該研究發現吃飯更慢的人更不容易長胖,也沒那么容易患代謝綜合征,這種疾病是一系列綜合征的結合,會增加人們患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的風險。

這些綜合征包括高血壓、空腹高血糖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偏低。它們各自單獨出現就已經對人體有害,如若一起被診斷出來,那么人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更高。

該研究的作者是來自日本廣島大學的心臟病專家 Takayuki Yamaji,她表示:“吃飯慢一點是預防代謝綜合征至關重要的生活方式。當人們吃太快的時候,他們一般不大容易感覺飽腹,更有可能吃太多。吃太快會引發人體內更大的葡萄糖含量波動,從而導致胰島素抗性。”

Yamaji 與她的同事在 2008 年調查了 642 名男子和 441 名女子,這些人的平均年齡為 51.2 歲,沒有人患過代謝綜合征。

根據這些參與者們平時的飲食習慣,他們被分為了三組:吃得慢、吃飯速度正常以及吃得快。

研究人員們在五年后重新研究這些參與者們的時候,發現在吃得快的參與者中有百分之 11.6 的人患上了代謝綜合征,相比之下吃飯正常速度的參與者中只有百分之 6.5 的人患有代謝綜合征,而吃得慢的參與者中這一比例僅為百分之 2.3。

吃飯吃得快還與體重增加、高血糖以及更粗的腰有關。

需要指出的是該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議,到目前為止僅被呈現在 2017 年美國心臟協會的科學會議上。

然而,該研究確實與先前其它研究的結果一致,之前的研究認為狼吞虎咽會導致肥胖風險增加。

這一說法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吃太快會讓胃沒有時間告訴身體它飽了,因此我們最終吃掉的食物會比我們需要的食物多。

現在看來心臟健康也會受到我們吃飯速度的影響,這是伴隨肥胖到來的一大問題。

除了給自己更多時間咀嚼外,美國心臟協會也建議人們吃更多全谷物、水果和蔬菜,進行更多體育鍛煉,從而降低患代謝綜合征的風險。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醫學副主任 Jeremy Pearson 并未參與該研究,他表示最新研究表明現代生活帶來的狼吞虎咽對心臟的健康并無好處。

Pearson 表示:“該研究提醒人們繁忙的工作會讓人們在辦公桌前快速吃飯,或者快速沖回家。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人們更加需要時間來選擇健康均衡的選項,而不是僅僅為了吃快餐和外賣?!?/span>

該研究被呈現在美國心臟協會 2017 年度科學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