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有望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的胃潰瘍2019-11-07 11:18來源:生物谷
在高收入國家,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疾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質子泵抑制劑是目前治療這種消化性潰瘍疾病的標準方法。但是,近年來,使用質子泵抑制劑的安全性和長期副作用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NSAID相關性胃潰瘍豬模型,發現相比于注射生理鹽水(作為對照),通過內窺鏡在粘膜下注射遞送脂肪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ADMSC)在第7天和第21天時快速地促進潰瘍愈合,并產生更少的炎性浸潤,增強再上皮化(reepithelization)和新血管形成(neovascularization)。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2019年10月30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 healing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related peptic ulcer through paracrine actions in pigs”。
然而,只有少數植入的ADMSC在體內顯示了肌成纖維細胞和上皮細胞表型,這表明潰瘍愈合過程對干細胞轉分化的依賴性可能要小得多。進一步實驗表明粘膜下注射間充質干細胞(MSC)衍生性分泌蛋白質組(secretome)的治療效果可與MSC移植相媲美。 通過分析,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在注射MSC衍生性分泌蛋白質組后第7天,與炎癥、肉芽形成和細胞外基質重塑相關的基因上調。 此外,在注射ADMSC或MSC衍生性分泌蛋白質組后,細胞外信號調節的激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PKB)通路被激活。這兩種信號通路均參與介導對胃潰瘍愈合至關重要的主要事件,包括細胞存活、細胞遷移和血管生成。 這些數據表明,通過內窺鏡在粘膜下注射ADMSC是一種有前景的促進NSAID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愈合的方法,而且從這些干細胞中釋放出的旁分泌效應物在這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科學家發現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因素
下一篇: 糞便移植物中可能存在耐藥性大腸桿菌
|